再访手记:向“新”而行
 2025-11-24 

本报2015年“边疆邮路行”广西专题报道。

  十年前的“边疆邮路行”,我们采访组成员大多还只是在报纸上读到过那条崎岖的邮路。如今走进八桂大地,从右江山谷到北仑河畔,采访组一路追寻着那抹“邮政绿”,发现它早已在山海之间织就出“新的经络”。

  山高路远,却有新通道在延伸。百色的山依旧苍翠,但路已焕然一新。跟班平孟邮政支局“00后”投递员黄河振,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邮路不只是公路,更是一条传递信念的通道。坚守在天池哨所的“老民兵”凌尚前笑着说:“我守国门,你们守邮路。”那一刻,“邮政绿”“橄榄绿”并肩成了我们心底最坚定的画面,信件与山风同行,责任与信念同在。

  绿意满田,更见新服务在生长。在崇左市大新县,当地邮政不仅帮村民寄菜,也帮他们融资、卖菜、打造品牌。绿色的邮车带动的不只是农产品的流通,还有农人的信心。看着乡亲们拿着手机查物流轨迹、在屏幕前确认收款,我们突然明白,所谓“绿意生金”,其实是让勤劳的人不用再被山路所困,让幸福的生活更快抵达。

  山海相望,又闻新融合在回响。侨批馆里泛黄的信纸诉说着离乡的牵挂;馆外的邮车发动机声,把记忆与现实连接在一起。邮政的服务已从一封信、一个包裹,延伸到产业、文旅、边贸。港区企业在邮政的“四流合一”支撑下畅通运行,小街商户、京族渔民,也都在这张绿色网络中找到了“心安”的位置。

  十载邮路绵延,从坚守到创新,从山间到海边,邮政人的脚步印在土地上,也印进了时代的心跳里。

  这是一条不断向“新”的路,八桂的山与海,因这条路而紧紧相连;人们的生活,也因这份“新”而更暖、更实,更充满希望。